课程剖析:
《3-6岁婴幼儿学习与进步指南》中科学范围指出:3-4岁能感知和区别物体的大小、多少、高矮等量方面的特征,并可以用相应的词表示。依据小班婴幼儿喜欢小动物爱好,于是我以小熊的形象为载体,过生动的环节衔接,让婴幼儿在故事情境、色彩中感受并发现物体的数目、大小、高矮、粗细与三只熊的关系,更好地引发小班婴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愿望,让婴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开心的学、开心的玩。
活动目的:
1.在故事情境中感受并发现物体的数目、大小、高矮、粗细与三只熊的关系,尝试进行配对。
2.乐意为三只熊摆设早餐并能大胆地表达我们的想法。
活动筹备:
婴幼儿人手一只纸盘、3袋鱼、课件。
活动过程:
1、察看小熊一家,通过比较感知“高”、“矮”、“不高也不矮”
1.今天大家小一班来了位新客人,猜猜会是哪个呢?
2.大家一块儿看看会是哪个呢?
3.就小熊一个人吗?
4.不只小熊,还有熊父亲,熊母亲,那什么是熊父亲呢?为何?
(一般父亲多比较高大,所以最高的这个是父亲。)什么是小熊呢?为何?
(熊孩子还是小孩子所以长的比较矮些)什么是熊母亲呢?为何?
(母亲长的不高也不矮,比父亲要矮,比小熊要高)
2、创设小熊一家吃早餐的情境,通过分碗这一事件,区别“大”、“小”、“不大也不小”。
1.引导语:小熊一家今天要在草地上吃早餐,碗呢?早就筹备好了三只碗。
2.哪只碗给父亲?哪种颜色的?哪只给母亲?哪种颜色的?孩子呢?
3、情境“分蜂蜜”,领会蜂蜜的多少和三只熊的关系
1.今天小熊一家要吃4样早餐,他们会吃些什么呢?请你来猜一猜。
2.到底是什么呢?(蜂蜜)第一样早餐是蜂蜜,瓶子上有数字,
这个是1号瓶……
3.几号瓶给熊父亲吃?为何?
几号瓶给熊孩子吃?为何?
几号瓶给熊母亲?为何?
4.小结:通常情况下,父亲最高,胃口也最大,所以吃得蜂蜜也是最多的……
4、情境“分玉米”,感知“粗”细”
1.引导语:第二样早餐是什么?(玉米)刚刚蜂蜜瓶子有高有低,大家一下就看出来了。玉米都是一样高的,要如何分呢?为何?
2.通过肢体语言引导婴幼儿感知“粗”、“细”——人是讲胖的,玉米要讲粗(动作提示),慢慢的,就变……(动作收紧)细了
小结:熊父亲胃口最大,吃的玉米也是最粗的……
5、情境“分苹果”,巩固“大”、“小”、“不大也不小”。
1.明确需要:第三样早餐是什么?(苹果)如何分呢,他们是这
么分的:熊父亲吃得最大,熊孩子吃得最小,熊母亲吃得不大也不小
2.婴幼儿复述需要:他们是如何分的?
6、情境“分鱼”,引导婴幼儿操作。
1.引导语:第四样早餐是鱼。袋子上有哪些?的意思是啊?
2.什么袋子给父亲?(3条鱼的)孩子呢?(1条鱼的)母亲呢?(2条鱼的)父母们赞同吗?
3.交待需要,婴幼儿操作。
看看老师手里有哪些?老师这里也有鱼,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帮熊的一家分一分呢?请小朋友们来尝试一下吧!
7、互相交流。